晚期前列腺癌為什麼做 ctDNA 檢測?


隨著精准醫學的發展,循環腫瘤DNA(ctDNA)已成為腫瘤領域最具潛力的液體活檢標誌物之一。在2025年APCCC 診斷峰會上,Alexander Wyatt博士系統闡述了ctDNA在晚期前列腺癌(mPCa)管理中的應用場景及其臨床轉化挑戰。本文結合最新研究進展,探討ctDNA檢測的時機選擇與臨床價值。

一、ctDNA生物學特性與檢測原理

ctDNA來源於腫瘤細胞凋亡或壞死釋放的DNA片段,其丰度(通常以百分比表示)與腫瘤負荷及生物學活性密切相關。相較於正常cfDNA,ctDNA具有以下特徵:

1. 分子異常:包含腫瘤特異性突變、拷貝數變異及結構重排;
2. 表觀遺傳標記:如甲基化模式(如LINE-1低甲基化)及核小體片段化特徵;
3. 動態變化性:ctDNA水平受治療療效影響顯著,可早於影像學改變反映腫瘤狀態。





二、ctDNA在晚期前列腺癌管理中的應用場景

1. 基線評估與預後預測
· 高ctDNA比例提示不良預後:Fonseca等人發現,在mCRPC患者中,基線ctDNA≥5%與更短的PFS和OS顯著相關,且這一效應獨立於傳統臨床指標(如PSA、Gleason評分)及基因突變狀態。
· 指導治療選擇:低ctDNA患者可能從多種療法(包括AR抑制劑切換、LuPSMA治療)中獲益更大,提示ctDNA或可作為分層的生物標誌物。





2. 治療響應監測
· 早期療效判斷:ctDNA水平在治療後第2-4周內快速下降,且深度清除(如降至<1%)與長期生存獲益相關。例如,在Tolmeijer研究中,mCRPC患者接受恩雜魯胺或阿比特龍治療時,4周時ctDNA未檢出者的PFS和OS顯著優於持續陽性者(HR=4.79和5.49)。
· 跨療法適用性:無論是一線AR抑制劑、二線LuPSMA還是化療/PARP抑制劑,ctDNA動力學均與放射學緩解一致。在PSMAFore試驗中,ctDNA清除對rPFS的預測價值甚至超越PSA50下降。






3. 疾病進展預警

· 復發監測:ctDNA重新檢出可能早於臨床症狀或影像學復發數月,提示其用於動態風險評估的潛力。

三、ctDNA檢測的臨床實施挑戰

1. 技術標準化問題
· 檢測方法差異:目前缺乏統一的ctDNA富集策略及甲基化/片段化分析平台,導致實驗室間結果可比性不足。
· 靈敏度與特異性平衡:需在高通量測序(如全外顯子組測序)與成本效益間權衡,避免假陽性或假陰性干擾決策。

2. 生物學解讀複雜性
· 克隆異質性:腫瘤亞克隆的動態演變可能導致ctDNA信號波動,需結合縱向數據解析生物學意義。
· 非腫瘤來源干擾:約10%-20%的ctDNA可能源於治療誘導的正常細胞損傷,需開發特異性甲基化標記加以區分。

3. 臨床實踐轉化障礙
· 閾值界定不明:何種ctDNA下降幅度可定義為“臨床意義”尚無共識,需基於大樣本隊列建立動態參考範圍。
· 採樣時機優化:治療初期頻繁採血可能增加患者負擔,需探索最佳監測窗口(如每4週一次或根據治療方案調整)。

總結

ctDNA為晚期前列腺癌的精准管理提供了革命性工具,尤其在療效評估與風險分層中展現出獨特優勢。然而,其臨床落地需攻克技術標準化、閾值定義及生物機制闡釋等瓶頸。未來,隨著多中心協作研究的推進及檢測技術的迭代,ctDNA有望成為mPCa診療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返回網誌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