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液中帶“血”!莫非是縱慾過度了?

血精症是泌尿外科及男科門診較為常見的一種臨床症狀,即性生活、手淫或遺精時排出的精液中混有血液,是一種在男性性發育後各個年齡段都可能出現的臨床症狀,在性活動較為活躍的30至40歲青壯年男性中更為常見。


精液可呈鮮紅色、暗紅色、淡紅色、咖啡色或鐵鏽色等,有時伴有凝血塊或血絲,血液可與精液完全混合部分混合或不混合。


大多數血精是無痛的,有些可能伴有性慾減退、會陰輕度疼痛或墜脹感、射精疼痛、發熱以及尿頻、尿痛等下尿路症狀。


血精症的發病原因和發病機制相對複雜多樣,涉及精道遠端區域多種先天性或繼發性異常改變和疾病。


功能性血精的原因是精囊在性生活射精時內部壓力急劇變化,精囊壁毛細血管破裂造成出血,尤其是在性生活過於頻繁或強度過大、性生活突然中斷、酗酒等情況下。


器質性血精病因複雜,包括炎症與感染、梗阻、損傷、腫瘤、血管異常等,男性生殖系統、下尿路及全身性疾病都可能引起血精。


血精可單次偶然發作,也可間歇性出現,或持續性存在,因而在臨床上表現為偶發性血精、復發性血精或頑固性血精(病史超過3個月)。


血精的治療決策取決於其病因和病變性質。一般主張主要依據發病年齡、血精持續時間與復發頻率、相關伴隨症狀等3個方面的因素選擇相應的治療。


對於未發現明確病變的偶發性血精患者:注意調整個人飲食和行為習慣,去除導致血精的誘發因素,並行一般性治療及隨訪觀察。


對於復發性血精患者:首先採用針對病因的藥物治療為主,如生殖道感染者進行抗感染治療,凝血功能障礙者糾正凝血功能。非手術治療通常適用於由非梗阻、非腫瘤因素引起的血精。


對於頑固性血精、經規範的非手術治療無效的患者:應通過影像學及其他相關檢查明確病因,在排除惡性腫瘤的基礎上,可考慮採用精囊鏡技術進行去除病灶、解除梗阻等治療。


急性出血階段,需注意避免性行為,直到血精完全消失,並建議在此之後繼續休息1到2周,以利於康復。即使恢復性生活,也應注意適度。


一旦發現血精,特別是血精症狀反復出現或持續存在時,應及時就醫,進行全面檢查,以排除惡性腫瘤等嚴重疾病。查明病因,早診斷、早治療才是關鍵!

返回網誌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