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EAU 2024版指南的發佈,學習聯盟依託優秀的通訊編委隊伍,準備時隔3年,再次展開全面的譯制工作,後續將分章節,陸續呈現給大家!
以下部分旨在為男性尿失禁(UI)的管理提供基於證據的建議。
1. 流行病學與病理生理學
尿失禁被定義為非自主的尿液流失。據報道,60至64歲男性的患病率為11%,85歲及以上男性的患病率達31%,在伴有下尿路症狀(LUTS)的男性中,尿失禁的患病率甚至可達32%。
尿失禁可進一步分為三種類型:壓力性尿失禁(SUI)、急迫性尿失禁(UUI)和混合性尿失禁(MUI)。充溢性尿失禁、排尿後滴瀝、夜間遺尿和完全性尿失禁等特定形式不在本指南當前範圍內。男性尿失禁(UI)的流行病學和病理生理學概述見表4。
概述
BPO=良性前列腺梗阻;GI=消化系統;SUI=壓力性尿失禁;UI=尿失禁;UTI=尿路感染;UUI=急迫性尿失禁
2. 診斷評估
男性尿失禁患者的病史採集和體格檢查與男性下尿路症狀(LUTS)的評估相同(圖2),應能夠將尿失禁分類為SUI、UUI或MUI,並識別其他類型的尿失禁(充盈性尿失禁、夜間遺尿),或需要迅速轉診至適當專科(例如,盆腔疾病、神經系統疾病)的患者。
經過驗證的特定問卷,如國際尿失禁咨詢委員會簡短量表(ICIQ-UI-SF),有助於量化尿失禁的嚴重程度;然而,有關不同尿路症狀問卷和患者報告結果(PROMs)的詳細描述超出了本指南的範圍。有關可用問卷的更多信息,請參閱第七屆國際尿失禁咨詢委員會(ICI)關於患者報告結局評估的綜述。
排尿日記是測量症狀嚴重程度的標準方法,包括尿失禁發作的頻率和程度、排尿量和24小時或夜間總尿量。
尿墊試驗可用於量化尿失禁的嚴重程度並監測患者對治療的反應,儘管這些試驗在區分不同類型的尿失禁或預測治療效果方面的有效性尚不確定。儘管如此,術後早期使用尿墊試驗可能可以預測根治性前列腺切除術後男性未來的控尿情況。
尿動力學檢查(UDS)
尿動力學研究能夠客觀描述尿失禁的類型,並識別其他儲尿和/或排尿功能障礙。
BPO手術後尿失禁患者的UDS
括約肌無力是BPO手術後尿失禁男性中最常見的發現。然而,主要來自病例系列和綜述的數據顯示,除了括約肌功能不全外,通過UDS評估的其他LUTD在BPO手術後尿失禁中也起著重要作用。
在一項對125例BPO手術後尿失禁患者的回顧性研究進行了尿動力學檢查。括約肌功能不全是最常見的發現。然而,尿動力學檢查還發現,逼尿肌順應性降低和逼尿肌過度活動(DO)也是尿失禁的原因,在4%至14%的患者中,逼尿肌收縮受損和單獨的逼尿肌過度活動均是導致尿失禁的原因。
根治性前列腺切除術後尿失禁患者的UDS
在這種情況下,UI主要也是由於括約肌功能受損。然而,一項關於根治性前列腺切除術後UI患者尿動力學發現的系統綜述顯示,雖然內在尿道括約肌缺損被報告為8%至71%的根治性前列腺切除術後尿失禁的唯一原因,它與0%-88%的病例中的逼尿肌功能障礙有關。
具體來說,括約肌無力與逼尿肌過度活動(DO)在0%-100%的患者中有關,與膀胱順應性降低在18%-58%的患者中有關,與DO和膀胱順應性降低在4%-64%的患者中同時存在有關。有趣的是,那些沒有括約肌缺陷的尿失禁患者表現出以下逼尿肌功能障礙:逼尿肌過度活動(DO)在0-4%的患者中,膀胱順應性降低在1-12%的患者中,逼尿肌過度活動(DO)加上膀胱順應性降低在1-7%的患者中。
有儲尿期症狀的患者的UDS
在一項涉及668例有急迫感症狀(無論是否伴有急迫性UI)的男性尿動力學研究的回顧性評估中,258名患者(38.6%)記錄到逼尿肌過度活動(DO),293名患者(43.9%)在壓力流率測定(PFS)期間有膀胱出口梗阻(BOO)的證據。尿失禁症狀與逼尿肌過度活動的存在相關。
上述證據強調了尿動力學檢查如何有助於明確尿失禁的病因以及是否存在其他相關的下尿路症狀(LUTS)。遺憾的是,關於尿動力學檢查(UDS)對男性尿失禁患者的評估、管理和預後預測的影響,其證據等級仍然較低,這使得我們無法給出任何推薦意見。
因此,對於某些尿失禁患者或術後出現持續性/新發下尿路症狀/尿失禁的患者,主要是在考慮採用侵入性治療時,應考慮進行尿動力學檢查。
排尿後殘餘尿量測量可以謹慎地應用於非神經源性尿失禁的男性,因為在尿失禁男性患者中,排尿後殘餘尿量的發生率、嚴重程度及其臨床應用均不確定。不過,測量排尿後殘餘尿量有助於將充溢性尿失禁與其他類型的尿失禁區分開來。
對於某些患者可進行尿道膀胱鏡檢查,以排除尿道或膀胱頸狹窄。有人提出了一些用於評估括約肌功能的試驗,例如體位改變試驗,但可靠性較差。對膀胱進行檢查有助於排除可能加劇尿失禁的腫瘤、結石、膀胱憩室。
影像學檢查(超聲、磁共振成像、計算機斷層掃描)可以提高對可能導致尿失禁的解剖學和功能異常的瞭解,從而有助於對尿失禁的處理。
尿液分析:尿液試劑條(“試紙”)分析可能提示存在尿路感染、蛋白尿、血尿或尿糖升高,需按照歐洲泌尿外科學會(EAU)其他指南(例如泌尿系統腫瘤和泌尿系統感染指南 [48-51])的建議進行進一步檢查。
3. 保守治療
簡單的臨床干預
生活方式干預
可能與尿失禁(UI)相關的生活方式因素包括肥胖、吸煙、身體活動量和飲食。這些因素的干預可能有助於改善尿失禁,但大多數關於這些干預措施的證據來自以女性為主的研究人群。然而,由於許多此類干預措施已被普遍推廣為公共衛生措施,因此推薦這些措施符合醫學實際。現有證據尚不足以根據尿失禁的類型來個性化生活方式干預。
液體攝入的調整,尤其是限制攝入,是尿失禁(UI)患者常用的一種緩解症狀的策略。醫療專業人員應根據24小時的液體攝入量和尿液排出量進行建議。從整體健康的角度來看,建議攝入足夠的液體以避免口渴,且應調查過高或過低的24小時尿液排出量。
一項橫斷面人口調查未發現咖啡因攝入與尿失禁之間的統計關聯。然而,一項隨機對照試驗(RCT)表明,與單純行為療法相比,減少咖啡因攝入結合行為療法能減輕尿急迫感,但對尿失禁無顯著影響。
合併症的治療
尿失禁,特別是在老年人中,常與多種合併疾病相關。改善相關疾病可能減少尿失禁症狀的嚴重程度。然而,由於患者常常患有多種疾病,因此通常難以評估。此外,干預措施可能是綜合的、個性化的,因此無法確定哪種基礎疾病的改善影響了患者的尿失禁。
在已有尿失禁的患者中,尤其是老年患者,可能很難或根本無法區分藥物、合併症或衰老對尿失禁的影響。雖然可以考慮改變基礎疾病的藥物治療方案作為早期干預措施,但現有的證據顯示其益處有限。此外,停止或改變藥物方案可能帶來比獲益更大的風險。
便秘
一項以女性為主要研究對象的隨機對照試驗(RCT)發現,在老年患者中,採用多模式干預(包括協助如廁、液體攝入等)能夠減少尿失禁(UI)和便秘的發生,而行為療法似乎對兩者都有改善作用。然而,目前沒有證據表明治療便秘是否會改善尿失禁,但某些行為干預措施似乎對便秘和尿失禁都有改善作用。
控制措施
控制措施包括使用吸收墊、導尿管、外部收集裝置和陰莖夾。一項系統評價(SR)對六項隨機對照試驗(RCT)進行了比較,結果發現填充超吸收材料的墊子優於標準墊子。對於輕度尿失禁的男性,一項隨機交叉試驗發現,葉片形狀的墊子比矩形墊子更受歡迎。
一項Cochrane評估比較了不同類型的長期留置導尿管,結果顯示沒有證據表明某種尿管材料或類型優於其他類型。一項針對非隨機研究的系統評價發現,使用恥骨上或尿道導尿管引流在尿路感染(UTI)結果或上尿路(UUT)變化方面沒有顯著差異;然而,使用恥骨上導尿管的患者發生尿道併發症的可能性較低。對於使用間歇性導尿的人群,一項Cochrane評估沒有發現任何一種導尿管或導尿方案優於其他。
一項針對56名前列腺切除術後尿失禁(PPI)男性的隨機對照試驗比較了套管引流系統、隨身小便器、陰莖夾和吸收墊。研究發現,這三種裝置和吸收墊在不同活動中各有優缺點,患者更喜歡根據自己的生活方式需求組合使用裝置和墊子。鉸鏈式陰莖夾在短暫的劇烈活動中表現最佳,因為它最牢固、最不易漏尿且最隱蔽,儘管幾乎所有男性都表示使用時感到不適或疼痛。
行為療法和物理療法
行為療法和物理療法涵蓋了所有需要患者自我激勵進行個人再訓練的治療方法,並包括用於增強這種效果的技巧。在臨床實踐中,這兩種方法通常作為護理方案的一部分,其中包括生活方式的改變、患者健康教育,以及可能的認知療法。有關行為療法的更多詳細信息。
提示性或定時排尿
在提示性排尿中,是由護理人員而非患者自己決定是否排尿。兩項系統評價(SRs)證實,與常規護理相比,提示性排尿對控尿結果有積極影響。定時排尿是指在上廁所之間設定固定的時間間隔,適用於有或無認知障礙的人群。一項關於定時排尿的Cochrane綜述納入了兩項隨機對照試驗(RCTs),發現與常規護理相比,在認知障礙成人中,控尿能力的改善情況並不一致。
膀胱訓練
膀胱訓練的目標是糾正頻繁排尿的不良習慣模式,改善對膀胱緊迫感的控制,延長排尿時間間隔,增加膀胱容量,減少尿失禁發作,以及恢復患者對膀胱功能控制的信心。針對尿失禁(UI)的理想膀胱訓練(BT)方案的形式或強度尚不清楚。
同樣不清楚的是,膀胱訓練是否能預防尿失禁的發生。與單獨使用抗毒蕈鹼藥物相比,膀胱訓練聯合抗膽鹼能治療並未改善尿失禁,但確實改善了尿頻和夜尿頻繁症狀。在七項隨機對照試驗中,將膀胱訓練與單獨藥物治療進行了比較,結果顯示只有奧昔布寧在治癒和改善尿失禁方面有益。
盆底肌肉訓練
2015年的一項Cochrane綜述得出結論,對於接受術後盆底肌肉訓練(PFMT)治療術後尿失禁(PPI)的男性,在術後十二個月時並未發現總體改善,且PPI保守治療的益處仍不確定。
然而,隨後的一項系統評價(SR)和薈萃分析顯示,單獨使用或與生物反饋和/或電刺激結合使用的盆底肌肉訓練對於治療術後尿失禁是有效的,可顯著縮短恢復控尿的時間。另一項薈萃分析證明,與單獨使用盆底肌肉訓練相比,在術後一個月和三個月的時間間隔內,加入使用生物反饋和/或盆底肌肉電刺激(PFES)的指導方案可顯著改善控尿恢復率。
術後盡早進行盆底肌肉訓練(建議在拔除尿道導管後七至十天內進行)。
一項隨機對照試驗(RCT)表明,即使是由專業的盆底理療師進行的一次術前盆底肌肉訓練(PFMT)聯合生物反饋治療,也能在術後短期內對前列腺切除術後尿失禁(UI)產生有益效果,並且長期而言,對於改善下尿路症狀(LUTS)相關的生活質量(QoL)也是有效的。
兩項針對行機器人輔助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手術患者的後續系統評價(SRs)表明,在術後管理方案中加入盆底肌肉訓練(PFMT)可以縮短恢復控尿的時間。
兩項隨機對照試驗(RCTs)顯示,僅提供書面指導與監督下的盆底肌肉訓練(PFMT)在改善程度上相似。一項隨機對照試驗發現,對於前列腺切除術後至少一年仍尿失禁且之前未接受過任何治療的患者,盆底肌肉訓練是有幫助的。
一項隨機對照試驗(RCT)比較了經尿道前列腺電切除術(TURP)患者接受盆底肌肉訓練(PFMT)與不接受任何治療的情況。結果顯示,在術後長達十二個月的時間內,尿失禁的發生率沒有明顯差異。另一項針對接受經尿道前列腺鈥激光剜除術(HoLEP)的患者的隨機對照試驗表明,術前開始進行的盆底肌肉訓練可促進控尿功能的早期恢復。
其他隨機對照試驗(RCTs)表明,與盆底肌肉訓練(PFMT)相似,通過以下方法也可以增強盆底肌肉力量並加快恢復控尿功能:普拉提方法、振動桿、生物反饋與電刺激相結合以及全身振動訓練。此外,即使通過延長和持續的護理,也可能實現更快的控尿功能恢復和生活質量(QoL)的改善。
電刺激
關於電刺激的大多數證據都涉及女性壓力性尿失禁(SUI),而且許多證據的質量普遍較低,具有多種刺激參數、治療方案和結論。
一項針對70名接受表面或肛內電刺激的術後尿失禁(PPI)男性的隨機對照試驗(RCT)報告稱,與對照組相比,尿失禁的尿量損失顯著減少,生活質量(QoL)顯著改善,但各治療組之間無統計學顯著差異。
一項針對男性尿失禁患者電刺激的六項隨機對照試驗(RCTs)的Cochrane綜述得出結論:有一些證據表明,電刺激在短期內增強了盆底肌肉訓練(PFMT)的效果,但在六個月後則沒有。在六個月時,電刺激也比假刺激更有效,但在十二個月時則不是;然而,電刺激的不良反應更多,包括疼痛和刺激部位的不適。
電磁刺激已被推廣為尿失禁(UI)的一種治療方法,但系統評價(SRs)中僅報告了關於其短期和長期效果的少量證據。
最近的一項系統評價(SR)發現,沒有足夠的證據表明電刺激對前列腺切除術後尿失禁的男性患者有益。
脛後神經刺激
脛後神經刺激(PTNS)已被研究作為尿失禁(UI),尤其是急迫性尿失禁(UUI)的一種治療方法。脛後神經的電刺激通過S2-S4骶神經叢將電刺激傳遞到骶部排尿中樞。刺激可以通過經皮方式,使用細針(34G)在踝關節內側上方插入進行(P-PTNS),或者通過透皮方式,使用表面電極進行(T-PTNS)。
經皮-PTNS治療週期通常每週十二次、每次三十分鐘的治療,而透皮-PTNS治療週期則通常包括在通過正規健康教育後患者自己操作、每天二十分鐘的治療。
一項以女性為主、採用假刺激作為對照的隨機對照試驗(RCT)評估了脛後神經刺激(PTNS)在膀胱過度活動症(OAB)患者中的有效性。治療組和假刺激組中男性分別佔22.8%和20%。與假刺激組20.9%的患者相比,PTNS組54.5%的患者膀胱過度活動症狀顯著改善。
一項比較透皮-PTNS(T-PTNS)與經皮-PTNS(P-PTNS)的優勢隨機對照試驗報告稱,在治療12周後,兩組患者的日間排尿頻率、尿急和急迫性尿失禁(UUI)事件均有顯著改善,且治療組之間無顯著差異。一項關於特發性和神經源性(男性<10%)以女性為主的透皮-PTNS的系統評價(SR)報告稱,48%-93%的患者膀胱過度活動症狀顯著改善,25%-45%的患者急迫性尿失禁事件得到治癒。
對於脛後神經刺激(PTNS),穿刺部位輕度疼痛和不適是最常見的不良反應。也有報道出現小血腫、腫脹、腿部麻木以及針刺時出現的血管迷走神經反應。治療依從性通常很高,達到89.7%。禁忌症包括心臟起搏器植入和刺激部位的皮膚病。
有一些證據表明脛後神經刺激(PTNS)可能對男性膀胱過度活動症(OAB)患者有益,但由於證據尚不足,目前無法對男性使用PTNS提出推薦。然而,考慮到這種療法的安全性,它可以在選擇侵入性的治療之前作為男性患者的替代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