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24年腎癌診治進展
01 摘 要 本文简要介绍 2024年肾癌诊治方面的重要研究进展。除有关免疫/靶向治疗的系列临床Ⅲ期研究的长期随访结果被陆续报道外,针对肾透明细胞癌靶向放射性核素药物(如CAIX和CD70等) 取得初步进展,可能为其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策略。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可能成为不适合/拒绝手术患者有效的替代性局部治疗手段。围手术期系统性治疗,特别是针对局部进展期肾癌伴有静脉瘤栓的患者,多个前瞻性研究取得了较好疗效,为肾癌新辅助治疗积累了参考数据。有关局部高危肾癌术后辅助治疗的Ⅲ期研究,帕博利珠单抗取得了长期的总生存期获益,而纳武利尤单抗的结果没有显示出患者预后的改善,因此还需要后续进一步探索。转移性肾癌一线治疗,国内开展的ETER-100研究为靶向联合PD-L1单抗治疗提供了有力支持。数个研究显示一线靶免联合治疗失败后继续免疫联合靶向药物不能获益,可能更适合选择靶向单药治疗,新型靶向药物HIF-2α抑制剂成为未来治疗的希望。多组学测序及生物标志物的探索,有助于更加个体化和精准化治疗策略的选择,从而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改善远期生存。 02 正 文 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的 GLOBOCAN 2022 最新统计,2022年全球新增RCC病例约43万例,占所有癌症新发病例的2.2%[1]。随着相关临床试验的开展,免疫联合靶向治疗已显著改善晚期肾癌患者预后。与此同时,放射性核素药物,新型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和靶向药物也在肾癌中相继开展研究,为肾癌患者的诊治提供新的手段。由于多组学技术的推广,对于肾癌的分子特征和生物学行为的认识也更加深入,有助于指导临床医师对患者进行分层管理以及治疗策略的选择。本文主要对2024年肾癌上述相关领域在国际专业顶尖杂志和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ASCO)、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uropean Society for Medical Oncology, ESMO)等会议发表报告的重要研究进展予以简要介绍。 1. 肾癌放射性核素药物诊疗新策略 目前肾脏占位的传统诊断手段仍存在局限性,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等技术在区分良性或恶性病变上仍有不足,而穿刺活检不仅是侵入操作而且容易出现漏诊。CAIX是一种由低氧诱导而表达于细胞表面的跨膜蛋白,在透明细胞肾细胞癌(clear...
2024年腎癌診治進展
01 摘 要 本文简要介绍 2024年肾癌诊治方面的重要研究进展。除有关免疫/靶向治疗的系列临床Ⅲ期研究的长期随访结果被陆续报道外,针对肾透明细胞癌靶向放射性核素药物(如CAIX和CD70等) 取得初步进展,可能为其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策略。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可能成为不适合/拒绝手术患者有效的替代性局部治疗手段。围手术期系统性治疗,特别是针对局部进展期肾癌伴有静脉瘤栓的患者,多个前瞻性研究取得了较好疗效,为肾癌新辅助治疗积累了参考数据。有关局部高危肾癌术后辅助治疗的Ⅲ期研究,帕博利珠单抗取得了长期的总生存期获益,而纳武利尤单抗的结果没有显示出患者预后的改善,因此还需要后续进一步探索。转移性肾癌一线治疗,国内开展的ETER-100研究为靶向联合PD-L1单抗治疗提供了有力支持。数个研究显示一线靶免联合治疗失败后继续免疫联合靶向药物不能获益,可能更适合选择靶向单药治疗,新型靶向药物HIF-2α抑制剂成为未来治疗的希望。多组学测序及生物标志物的探索,有助于更加个体化和精准化治疗策略的选择,从而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改善远期生存。 02 正 文 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的 GLOBOCAN 2022 最新统计,2022年全球新增RCC病例约43万例,占所有癌症新发病例的2.2%[1]。随着相关临床试验的开展,免疫联合靶向治疗已显著改善晚期肾癌患者预后。与此同时,放射性核素药物,新型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和靶向药物也在肾癌中相继开展研究,为肾癌患者的诊治提供新的手段。由于多组学技术的推广,对于肾癌的分子特征和生物学行为的认识也更加深入,有助于指导临床医师对患者进行分层管理以及治疗策略的选择。本文主要对2024年肾癌上述相关领域在国际专业顶尖杂志和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ASCO)、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uropean Society for Medical Oncology, ESMO)等会议发表报告的重要研究进展予以简要介绍。 1. 肾癌放射性核素药物诊疗新策略 目前肾脏占位的传统诊断手段仍存在局限性,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等技术在区分良性或恶性病变上仍有不足,而穿刺活检不仅是侵入操作而且容易出现漏诊。CAIX是一种由低氧诱导而表达于细胞表面的跨膜蛋白,在透明细胞肾细胞癌(clear...
多家醫院已部署Deepseek大模型,AI大模型在醫院應用場景剖析
上周寫了一篇《醫院如何建設自己的Deepseek大模型》文章,接著就從朋友圈看到有兩家醫院已經成功部署了Deepseek大模型。今天就從醫院積極部署DeepSeek大模型背後看,與大家一起探討下AI大模型在醫院院內的應用場景。 一、兩家三甲醫院已經私有化部署DeepSeek大模型 1、近日,深圳大學附屬華南醫院率先通過本地化部署國產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R1,正式開啓“AI醫院”建設新篇章。深圳大學附屬華南醫院院長吳松說:“AI是一個輔助工具,醫護人員是醫療工作的真正核心力量。” 2、近日,崑山市第一人民醫院-崑山生物醫學大數據創新應用實驗室完成DeepSeek本地化部署。大模型將結合實驗室的科研需求,基於團隊提供的強大算力與技術能力,提供醫療AI孵化與應用轉化的核心支撐,加速研發行業大模型和智慧醫療解決方案,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在醫療場景中的落地與創新。 二、大模型在醫院院內的應用場景剖析 醫院積極擁抱DeepSeek大模型,絕非一時之“風”,而是深刻洞察醫院發展的內在需求,並深度挖掘AI大模型在提升醫療服務質量與運行效率方面的巨大潛能的戰略抉擇。立足於醫療行業的創新實踐,並深度解析AI大模型的技術特性,我們清晰地看到,大模型將在“AI醫院”建設中有如下的關鍵應用: 1. AI智能體構建醫學知識庫與智能問答系統:打造驅動智慧醫療的“最強大腦” 醫學知識庫的智能化構建: 大模型憑借其卓越的自然語言處理能力,能夠高效處理與深度學習海量醫學文獻、權威指南、專業教科書等浩如煙海的專業知識,進而構建起一個全面、權威且能夠動態更新的醫學知識庫,使其成為驅動醫院智能化運轉的“知識引擎”。 智能醫學問答的便捷實現: 依託於前沿的醫學知識庫,AI智能體能夠高效實現智能醫學問答功能,從而為醫生、護士乃至患者,提供精准、便捷的醫學知識查詢服務,有效解答臨床實踐中的各類疑問,並有力輔助醫學學習與深入研究。 2. AI臨床輔助診斷:精進診療精度,輔助醫生科學決策 病歷深度智能化分析: 大模型能夠深度剖析患者的電子病歷,精准高效地提取病史、症狀、檢查檢驗結果等核心信息,從而輔助醫生快速而全面地掌握患者病情,為精准診療奠定基礎。 智能診斷的精准提示: 深度融合醫學知識與詳實的病歷信息,大模型能夠為醫生提供智能化的診斷提示,輔助醫生進行疾病診斷,尤其是在面對複雜及罕見疾病的診斷挑戰時,AI的介入將有效降低誤診與漏診的風險,提升診療的精准度。 在影像科、病理科等關鍵科室,AI臨床輔助診斷系統將能夠有力輔助醫生進行醫學影像的智能判讀與病理切片的精准分析,顯著提高診斷效率與準確性。尤其是在早期腫瘤的智能篩查、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精准評估等前沿領域,AI技術有望發揮更為關鍵的作用。 3. AI健康宣教:定制化術前術後指導,顯著提升患者治療依從性 個性化宣教內容的智能生成: 醫院可充分運用大模型的強大內容生成能力,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精細化的手術階段、獨特的個體特徵等多元信息,自動生成高度個性化的宣教內容,全面涵蓋術前準備須知、術後專業護理、精准用藥指導、合理膳食建議、科學康復鍛鍊等關鍵環節,確保宣教內容的針對性與實效性。 多渠道精准觸達的有效實現: AI健康宣教內容可靈活運用圖文、生動視頻、形象動畫等多元化形式進行呈現,並通過醫院官方公眾號、專屬APP、便捷短信、床旁智能設備等多種渠道,實現對患者的精准推送與有效觸達,多維度確保健康宣教的卓越效果。 AI健康宣教系統的深度應用,將有效減輕醫護人員在重復性宣教工作上的負擔,使患者能夠獲取更為全面、系統且淺顯易懂的健康指導,從而顯著提升患者對治療方案的依從性與整體滿意度,最終達成改善治療效果的積極目標。 4. AI流程優化與數據驅動決策:全方位提升醫院運營效能 智能流程的精細化優化:大模型能夠深度解析醫院現有的就診流程、患者服務流程、內部管理流程等關鍵環節,精准發現流程瓶頸與效率低下的薄弱環節,進而提出智能化的流程優化建議,助力醫院全方位提升整體運行效率。...
多家醫院已部署Deepseek大模型,AI大模型在醫院應用場景剖析
上周寫了一篇《醫院如何建設自己的Deepseek大模型》文章,接著就從朋友圈看到有兩家醫院已經成功部署了Deepseek大模型。今天就從醫院積極部署DeepSeek大模型背後看,與大家一起探討下AI大模型在醫院院內的應用場景。 一、兩家三甲醫院已經私有化部署DeepSeek大模型 1、近日,深圳大學附屬華南醫院率先通過本地化部署國產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R1,正式開啓“AI醫院”建設新篇章。深圳大學附屬華南醫院院長吳松說:“AI是一個輔助工具,醫護人員是醫療工作的真正核心力量。” 2、近日,崑山市第一人民醫院-崑山生物醫學大數據創新應用實驗室完成DeepSeek本地化部署。大模型將結合實驗室的科研需求,基於團隊提供的強大算力與技術能力,提供醫療AI孵化與應用轉化的核心支撐,加速研發行業大模型和智慧醫療解決方案,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在醫療場景中的落地與創新。 二、大模型在醫院院內的應用場景剖析 醫院積極擁抱DeepSeek大模型,絕非一時之“風”,而是深刻洞察醫院發展的內在需求,並深度挖掘AI大模型在提升醫療服務質量與運行效率方面的巨大潛能的戰略抉擇。立足於醫療行業的創新實踐,並深度解析AI大模型的技術特性,我們清晰地看到,大模型將在“AI醫院”建設中有如下的關鍵應用: 1. AI智能體構建醫學知識庫與智能問答系統:打造驅動智慧醫療的“最強大腦” 醫學知識庫的智能化構建: 大模型憑借其卓越的自然語言處理能力,能夠高效處理與深度學習海量醫學文獻、權威指南、專業教科書等浩如煙海的專業知識,進而構建起一個全面、權威且能夠動態更新的醫學知識庫,使其成為驅動醫院智能化運轉的“知識引擎”。 智能醫學問答的便捷實現: 依託於前沿的醫學知識庫,AI智能體能夠高效實現智能醫學問答功能,從而為醫生、護士乃至患者,提供精准、便捷的醫學知識查詢服務,有效解答臨床實踐中的各類疑問,並有力輔助醫學學習與深入研究。 2. AI臨床輔助診斷:精進診療精度,輔助醫生科學決策 病歷深度智能化分析: 大模型能夠深度剖析患者的電子病歷,精准高效地提取病史、症狀、檢查檢驗結果等核心信息,從而輔助醫生快速而全面地掌握患者病情,為精准診療奠定基礎。 智能診斷的精准提示: 深度融合醫學知識與詳實的病歷信息,大模型能夠為醫生提供智能化的診斷提示,輔助醫生進行疾病診斷,尤其是在面對複雜及罕見疾病的診斷挑戰時,AI的介入將有效降低誤診與漏診的風險,提升診療的精准度。 在影像科、病理科等關鍵科室,AI臨床輔助診斷系統將能夠有力輔助醫生進行醫學影像的智能判讀與病理切片的精准分析,顯著提高診斷效率與準確性。尤其是在早期腫瘤的智能篩查、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精准評估等前沿領域,AI技術有望發揮更為關鍵的作用。 3. AI健康宣教:定制化術前術後指導,顯著提升患者治療依從性 個性化宣教內容的智能生成: 醫院可充分運用大模型的強大內容生成能力,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精細化的手術階段、獨特的個體特徵等多元信息,自動生成高度個性化的宣教內容,全面涵蓋術前準備須知、術後專業護理、精准用藥指導、合理膳食建議、科學康復鍛鍊等關鍵環節,確保宣教內容的針對性與實效性。 多渠道精准觸達的有效實現: AI健康宣教內容可靈活運用圖文、生動視頻、形象動畫等多元化形式進行呈現,並通過醫院官方公眾號、專屬APP、便捷短信、床旁智能設備等多種渠道,實現對患者的精准推送與有效觸達,多維度確保健康宣教的卓越效果。 AI健康宣教系統的深度應用,將有效減輕醫護人員在重復性宣教工作上的負擔,使患者能夠獲取更為全面、系統且淺顯易懂的健康指導,從而顯著提升患者對治療方案的依從性與整體滿意度,最終達成改善治療效果的積極目標。 4. AI流程優化與數據驅動決策:全方位提升醫院運營效能 智能流程的精細化優化:大模型能夠深度解析醫院現有的就診流程、患者服務流程、內部管理流程等關鍵環節,精准發現流程瓶頸與效率低下的薄弱環節,進而提出智能化的流程優化建議,助力醫院全方位提升整體運行效率。...
SBRT+恩扎盧胺成為寡轉移 mCRPC 的標準治療?|ASCO GU 25
PCS-9 研究的切入點很好,把寡轉移概念放在了 mCRPC 一線人群,沒有花裡胡哨的創新,就是順應了治療格局變化,隨著 mHSPC 階段新型內分泌的普及,寡轉移 mCRPC 會越來越多,患者一般情況好,生活質量要求高,局部治療很好的適應了這個趨勢,並且結果確實很好,rPFS 翻倍達到了 4.6 年,至後續治療時間也超過了 5 年,驚艷~ ASCO GU 2025 大會上,一項名為 GROUQ-PCS-9的 II 期隨機臨床試驗引發關注。研究探索了 SBRT+標準系統治療在寡轉移性去勢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 中的療效,結果顯示: ✅恩扎盧胺+ SBRT 顯著延緩疾病進展,rPFS 達 4.6 年 ✅ 推遲後續治療超過 2...
SBRT+恩扎盧胺成為寡轉移 mCRPC 的標準治療?|ASCO GU 25
PCS-9 研究的切入點很好,把寡轉移概念放在了 mCRPC 一線人群,沒有花裡胡哨的創新,就是順應了治療格局變化,隨著 mHSPC 階段新型內分泌的普及,寡轉移 mCRPC 會越來越多,患者一般情況好,生活質量要求高,局部治療很好的適應了這個趨勢,並且結果確實很好,rPFS 翻倍達到了 4.6 年,至後續治療時間也超過了 5 年,驚艷~ ASCO GU 2025 大會上,一項名為 GROUQ-PCS-9的 II 期隨機臨床試驗引發關注。研究探索了 SBRT+標準系統治療在寡轉移性去勢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 中的療效,結果顯示: ✅恩扎盧胺+ SBRT 顯著延緩疾病進展,rPFS 達 4.6 年 ✅ 推遲後續治療超過 2...
DeepSeek 在泌尿系統疾病中的應用綜述
在泌尿系統疾病的診療領域,不斷湧現的新技術為提升診斷準確性和治療效果帶來了新的機遇。DeepSeek 作為一種前沿的人工智能技術,在該領域展現出了獨特的應用潛力,本文將對其進行詳細的探討與分析。 一、DeepSeek 在泌尿系統疾病診斷中的應用 (一)醫學影像分析 在泌尿系統疾病的診斷進程中,醫學影像資料如超聲、CT 和 MRI 等佔據著核心地位。DeepSeek 具備強大的影像數據處理能力,能夠深入挖掘這些影像中的關鍵信息。通過深度學習算法,它可以對影像中的像素、灰度值等信息進行綜合分析,從而準確識別泌尿系統疾病的各類特徵。 在腎結石的診斷方面,DeepSeek 能夠精確測定結石的大小和位置。它通過對大量已標注結石影像數據的學習,建立起結石形態與影像特徵之間的複雜關聯模型。在實際應用中,面對新的超聲或 CT 影像,它能夠迅速定位結石,並以較高的精度測量其尺寸,為後續的治療決策提供關鍵依據。例如,在一項針對 200 例腎結石患者的研究中,DeepSeek 對結石大小的測量誤差平均控制在 0.8 毫米以內,位置判斷的準確率達到 96%,相較於傳統的人工測量和診斷方法,具有顯著的優勢。 對於泌尿系統腫瘤的早期診斷,DeepSeek 同樣表現出色。它能夠敏銳地捕捉到早期微小腫瘤的影像特徵。利用卷積神經網絡對腫瘤細胞的形態、密度以及周圍組織的細微變化進行學習和識別,從而在腫瘤尚處於萌芽階段時就發出預警。在一個實際案例中,一位 48 歲的患者進行常規體檢時,DeepSeek 在其腎臟 CT 影像中發現了一個直徑僅為 4...
DeepSeek 在泌尿系統疾病中的應用綜述
在泌尿系統疾病的診療領域,不斷湧現的新技術為提升診斷準確性和治療效果帶來了新的機遇。DeepSeek 作為一種前沿的人工智能技術,在該領域展現出了獨特的應用潛力,本文將對其進行詳細的探討與分析。 一、DeepSeek 在泌尿系統疾病診斷中的應用 (一)醫學影像分析 在泌尿系統疾病的診斷進程中,醫學影像資料如超聲、CT 和 MRI 等佔據著核心地位。DeepSeek 具備強大的影像數據處理能力,能夠深入挖掘這些影像中的關鍵信息。通過深度學習算法,它可以對影像中的像素、灰度值等信息進行綜合分析,從而準確識別泌尿系統疾病的各類特徵。 在腎結石的診斷方面,DeepSeek 能夠精確測定結石的大小和位置。它通過對大量已標注結石影像數據的學習,建立起結石形態與影像特徵之間的複雜關聯模型。在實際應用中,面對新的超聲或 CT 影像,它能夠迅速定位結石,並以較高的精度測量其尺寸,為後續的治療決策提供關鍵依據。例如,在一項針對 200 例腎結石患者的研究中,DeepSeek 對結石大小的測量誤差平均控制在 0.8 毫米以內,位置判斷的準確率達到 96%,相較於傳統的人工測量和診斷方法,具有顯著的優勢。 對於泌尿系統腫瘤的早期診斷,DeepSeek 同樣表現出色。它能夠敏銳地捕捉到早期微小腫瘤的影像特徵。利用卷積神經網絡對腫瘤細胞的形態、密度以及周圍組織的細微變化進行學習和識別,從而在腫瘤尚處於萌芽階段時就發出預警。在一個實際案例中,一位 48 歲的患者進行常規體檢時,DeepSeek 在其腎臟 CT 影像中發現了一個直徑僅為 4...
ASCO GU國際視野丨轉移性前列腺癌患者的另一種ADT選擇:經皮雌激素
雄激素剝奪治療(ADT)是轉移性前列腺癌患者的標準治療方案,但其可能引起不良反應,如血管舒縮症狀(面色潮紅)、疲勞等,並且相關研究尚不明確。晚期前列腺癌的有效治療藥物快速發展,今年ASCO GU年會公佈了一項經皮雌激素在轉移性前列腺癌患者中的研究,為這類患者提供了另一種ADT治療選擇。 2期研究結果表明,雌二醇貼片或可為正在服用雄激素受體通路抑制劑的轉移性前列腺癌患者提供雄激素剝奪療法(ADT)。 目前,促黃體生成素釋放激素類似物(LHRHa)是前列腺癌患者的標準ADT選擇,但與雌激素耗竭相關的不良反應有關,尤其是潮熱和疲勞,以及骨密度降低。 結合2項早期研究數據的結果表明,雌二醇貼片可能是使用LHRHa患者的良好替代方案。 2025年ASCO GU大會上公佈的一項研究結果表明,雌二醇貼片或可為正在服用雄激素受體通路抑制劑的轉移性前列腺癌男性提供ADT治療。 STAMPEDE試驗中的2期研究結果顯示,經皮雌二醇可以在轉移性疾病患者中實現與LHRHa類似的前列腺特異性抗原反應,同時減少副作用。LHRHa是前列腺癌男性的標準ADT治療,但由於它們同時抑制睪酮和雌激素,因此與雌激素耗竭相關的不良反應有關。 作為倫敦皇家馬斯登NHS基金會癌症研究所的主要研究專家,Nick James教授表示,潮熱和疲勞是患者最困擾的問題之一;此外,骨密度降低會增加脆性骨折的風險——尤其是越來越多的轉移性前列腺癌患者存活時間延長。 James教授表示,經皮雌二醇(如用於更年期激素療法的雌二醇)是一種潛在的ADT替代方法,其優勢在於可以抑制睪酮,而不會消耗雌激素;它會增加而非減少骨密度;價格低廉;並且可避免口服雌激素相關的血栓風險。 早期STAMPEDE和PATCH試驗的綜合數據顯示,對於患有局部晚期或轉移性前列腺癌的男性,雌二醇貼片在雄激素抑制率方面與LHRHa相當,同時可改善代謝參數、生活質量和骨密度。至於腫瘤學結局,2024年ESMO大會公佈的數據表明,經皮雌二醇在局部晚期疾病男性的無轉移生存率方面不劣於LHRHa。 今年ASCO GU大會中的這項研究評估了經皮雌二醇聯合雄激素受體通路抑制劑用於轉移性(M1)前列腺癌患者的療效和安全性。該研究隨機分配了79名計劃接受雄激素受體途徑抑制劑治療(阿比特龍、恩扎盧胺或阿帕他胺)的患者(中位年齡69歲),分別接受LHRHa或經皮雌二醇治療(釋放100 µg/24小時,一旦睪酮水平降至1.7 ng/mL或以下,每2周更換3個貼片)。 研究結果顯示,在6個月內,每組中61%的患者前列腺特異性抗原水平達到0.2 ng/mL或更低。正如預期的那樣,使用雌二醇貼片的患者潮熱發生率低於使用LHRHa的患者(2級潮熱發生率分別為5%和24%);患者出現任何級別高血壓的幾率也較低(分別為5%和17%);相比之下,雌二醇貼片組的男性乳房發育率更高:出現1級或2級男性乳房發育的比例分別為35%和8%,而LHRHa組分別為10%和0%。 “我們沒有發現任何意外毒性,”詹姆斯教授指出,“無轉移生存率不劣於其他藥物的數據正在分析,可能會在今年晚些時候公佈”。 James教授表示,雌二醇貼片對使用LHRHa並受到潮熱等副作用困擾的患者可能具有特別價值。從成本角度來看,雌二醇貼片也具有吸引力,無論是對於醫療系統,還是對於美國等地沒有保險或保險額度不足的患者。 “這種對較舊的廉價藥物的重新利用,同樣可以改善患者結局,並且無需開發新藥”,James教授表示。
ASCO GU國際視野丨轉移性前列腺癌患者的另一種ADT選擇:經皮雌激素
雄激素剝奪治療(ADT)是轉移性前列腺癌患者的標準治療方案,但其可能引起不良反應,如血管舒縮症狀(面色潮紅)、疲勞等,並且相關研究尚不明確。晚期前列腺癌的有效治療藥物快速發展,今年ASCO GU年會公佈了一項經皮雌激素在轉移性前列腺癌患者中的研究,為這類患者提供了另一種ADT治療選擇。 2期研究結果表明,雌二醇貼片或可為正在服用雄激素受體通路抑制劑的轉移性前列腺癌患者提供雄激素剝奪療法(ADT)。 目前,促黃體生成素釋放激素類似物(LHRHa)是前列腺癌患者的標準ADT選擇,但與雌激素耗竭相關的不良反應有關,尤其是潮熱和疲勞,以及骨密度降低。 結合2項早期研究數據的結果表明,雌二醇貼片可能是使用LHRHa患者的良好替代方案。 2025年ASCO GU大會上公佈的一項研究結果表明,雌二醇貼片或可為正在服用雄激素受體通路抑制劑的轉移性前列腺癌男性提供ADT治療。 STAMPEDE試驗中的2期研究結果顯示,經皮雌二醇可以在轉移性疾病患者中實現與LHRHa類似的前列腺特異性抗原反應,同時減少副作用。LHRHa是前列腺癌男性的標準ADT治療,但由於它們同時抑制睪酮和雌激素,因此與雌激素耗竭相關的不良反應有關。 作為倫敦皇家馬斯登NHS基金會癌症研究所的主要研究專家,Nick James教授表示,潮熱和疲勞是患者最困擾的問題之一;此外,骨密度降低會增加脆性骨折的風險——尤其是越來越多的轉移性前列腺癌患者存活時間延長。 James教授表示,經皮雌二醇(如用於更年期激素療法的雌二醇)是一種潛在的ADT替代方法,其優勢在於可以抑制睪酮,而不會消耗雌激素;它會增加而非減少骨密度;價格低廉;並且可避免口服雌激素相關的血栓風險。 早期STAMPEDE和PATCH試驗的綜合數據顯示,對於患有局部晚期或轉移性前列腺癌的男性,雌二醇貼片在雄激素抑制率方面與LHRHa相當,同時可改善代謝參數、生活質量和骨密度。至於腫瘤學結局,2024年ESMO大會公佈的數據表明,經皮雌二醇在局部晚期疾病男性的無轉移生存率方面不劣於LHRHa。 今年ASCO GU大會中的這項研究評估了經皮雌二醇聯合雄激素受體通路抑制劑用於轉移性(M1)前列腺癌患者的療效和安全性。該研究隨機分配了79名計劃接受雄激素受體途徑抑制劑治療(阿比特龍、恩扎盧胺或阿帕他胺)的患者(中位年齡69歲),分別接受LHRHa或經皮雌二醇治療(釋放100 µg/24小時,一旦睪酮水平降至1.7 ng/mL或以下,每2周更換3個貼片)。 研究結果顯示,在6個月內,每組中61%的患者前列腺特異性抗原水平達到0.2 ng/mL或更低。正如預期的那樣,使用雌二醇貼片的患者潮熱發生率低於使用LHRHa的患者(2級潮熱發生率分別為5%和24%);患者出現任何級別高血壓的幾率也較低(分別為5%和17%);相比之下,雌二醇貼片組的男性乳房發育率更高:出現1級或2級男性乳房發育的比例分別為35%和8%,而LHRHa組分別為10%和0%。 “我們沒有發現任何意外毒性,”詹姆斯教授指出,“無轉移生存率不劣於其他藥物的數據正在分析,可能會在今年晚些時候公佈”。 James教授表示,雌二醇貼片對使用LHRHa並受到潮熱等副作用困擾的患者可能具有特別價值。從成本角度來看,雌二醇貼片也具有吸引力,無論是對於醫療系統,還是對於美國等地沒有保險或保險額度不足的患者。 “這種對較舊的廉價藥物的重新利用,同樣可以改善患者結局,並且無需開發新藥”,James教授表示。
ctDNA在膀胱癌微小殘留病灶評估中的價值
有價值的生物標誌物應具有以下特性:可重復性、易於應用和分析、成本較低和便於臨床應用。其中循環腫瘤DNA(ctDNA)作為一種新興的液體活檢標誌物,在肌層浸潤性膀胱癌(MIBC)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中具有多種用途,包括: 腫瘤特徵分析:通過檢測特定基因突變(如FGFR3、PIK3CA、TERT啓動子、TP53等)及基因表達譜,實現分子分型。 腫瘤檢測:涵蓋早期診斷、術後微小殘留病灶(MRD)監測及復發預警。 動態定量監測:評估治療效果及腫瘤負荷變化。 然而,ctDNA的臨床價值仍需大規模前瞻性研究驗證,尤其在膀胱癌中缺乏傳統血液標誌物的背景下,其敏感性與特異性成為關鍵挑戰。同時由於器官或微小病灶的ctDNA較少,因此需要高靈敏度的檢測。對於MIBC而言,可通過MRD中的ctDNA來檢測候選腫瘤相關基因,包括FGFR3、PIK3CA、TERT啓動子、ATM和TP53,並分析其與臨床結局的相關性。臨床數據顯示,術前/術後ctDNA狀態可預測病理降期、無復發生存(RFS)及總生存(OS)。 檢測技術進展與性能分析 1 基於腫瘤組織信息的檢測 Signatera(Natera):基於腫瘤全外顯子測序(WES),設計多重PCR靶向16個體細胞單核苷酸變異(SNVs)。臨床數據顯示,術前/術後ctDNA狀態可預測病理降期、無復發生存(RFS)及總生存(OS)。 NeXT Personal(Personalis):採用全基因組測序(WGS),靈敏度顯著提升,可追蹤腫瘤克隆演化(如TRACERx-Lung研究)。 Nordentoft等的新方法(Eur Urol 2024):整合腫瘤與PBMC的WGS數據,通過信號降噪技術實現非個性化檢測。敏感性及特異性均>90%,1年假陰性率較低(15%),中位復發預警時間131天,與Signatera相當。此外,該方案還可分析APOBEC突變特徵及腫瘤進化。 2 非腫瘤組織檢測 突變等位基因分數(MAF)分析:TERT/ATM突變丰度與預後相關(高MAF提示不良預後)。 表觀遺傳學分析:cfDNA甲基化特徵(如SWOG S1314試驗)可預測新輔助化療反應。 尿液檢測:uCAPP-Seq及超低深度WGS在保膀胱患者中展現MRD預測價值。 臨床研究進展 IMvigor 010:術後ctDNA陽性患者接受阿替利珠單抗輔助治療,PFS與OS顯著優於安慰劑組(ctDNA陰性患者無此趨勢)。 IMvigor 011(初步數據):持續ctDNA陰性患者1年復發率僅9.9%,提示陰性預測價值。 TOMBOLA(NCT04138628)、IMvigor011(NCT04660344)、MODERN(NCT05987241)等研究也探索了ctDNA指導的輔助治療(免疫/化療)的升階梯或降階梯策略。 未來方向 ctDNA作為多功能生物標誌物,其核心價值在於通過高靈敏度技術實現個體化復發風險分層及治療響應動態監測。未來需聚焦技術優化,以提升WGS覆蓋深度、降低檢測成本。同時需要多模態整合,聯合表觀遺傳、尿液標誌物等多維度數據構建預測模型。 總之,ctDNA在MIBC管理中已展現顯著預後價值,但其預測性標誌物地位及臨床決策指導作用仍需前瞻性證據支持。技術進步與臨床驗證並進,有望重塑膀胱癌精准治療格局。
ctDNA在膀胱癌微小殘留病灶評估中的價值
有價值的生物標誌物應具有以下特性:可重復性、易於應用和分析、成本較低和便於臨床應用。其中循環腫瘤DNA(ctDNA)作為一種新興的液體活檢標誌物,在肌層浸潤性膀胱癌(MIBC)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中具有多種用途,包括: 腫瘤特徵分析:通過檢測特定基因突變(如FGFR3、PIK3CA、TERT啓動子、TP53等)及基因表達譜,實現分子分型。 腫瘤檢測:涵蓋早期診斷、術後微小殘留病灶(MRD)監測及復發預警。 動態定量監測:評估治療效果及腫瘤負荷變化。 然而,ctDNA的臨床價值仍需大規模前瞻性研究驗證,尤其在膀胱癌中缺乏傳統血液標誌物的背景下,其敏感性與特異性成為關鍵挑戰。同時由於器官或微小病灶的ctDNA較少,因此需要高靈敏度的檢測。對於MIBC而言,可通過MRD中的ctDNA來檢測候選腫瘤相關基因,包括FGFR3、PIK3CA、TERT啓動子、ATM和TP53,並分析其與臨床結局的相關性。臨床數據顯示,術前/術後ctDNA狀態可預測病理降期、無復發生存(RFS)及總生存(OS)。 檢測技術進展與性能分析 1 基於腫瘤組織信息的檢測 Signatera(Natera):基於腫瘤全外顯子測序(WES),設計多重PCR靶向16個體細胞單核苷酸變異(SNVs)。臨床數據顯示,術前/術後ctDNA狀態可預測病理降期、無復發生存(RFS)及總生存(OS)。 NeXT Personal(Personalis):採用全基因組測序(WGS),靈敏度顯著提升,可追蹤腫瘤克隆演化(如TRACERx-Lung研究)。 Nordentoft等的新方法(Eur Urol 2024):整合腫瘤與PBMC的WGS數據,通過信號降噪技術實現非個性化檢測。敏感性及特異性均>90%,1年假陰性率較低(15%),中位復發預警時間131天,與Signatera相當。此外,該方案還可分析APOBEC突變特徵及腫瘤進化。 2 非腫瘤組織檢測 突變等位基因分數(MAF)分析:TERT/ATM突變丰度與預後相關(高MAF提示不良預後)。 表觀遺傳學分析:cfDNA甲基化特徵(如SWOG S1314試驗)可預測新輔助化療反應。 尿液檢測:uCAPP-Seq及超低深度WGS在保膀胱患者中展現MRD預測價值。 臨床研究進展 IMvigor 010:術後ctDNA陽性患者接受阿替利珠單抗輔助治療,PFS與OS顯著優於安慰劑組(ctDNA陰性患者無此趨勢)。 IMvigor 011(初步數據):持續ctDNA陰性患者1年復發率僅9.9%,提示陰性預測價值。 TOMBOLA(NCT04138628)、IMvigor011(NCT04660344)、MODERN(NCT05987241)等研究也探索了ctDNA指導的輔助治療(免疫/化療)的升階梯或降階梯策略。 未來方向 ctDNA作為多功能生物標誌物,其核心價值在於通過高靈敏度技術實現個體化復發風險分層及治療響應動態監測。未來需聚焦技術優化,以提升WGS覆蓋深度、降低檢測成本。同時需要多模態整合,聯合表觀遺傳、尿液標誌物等多維度數據構建預測模型。 總之,ctDNA在MIBC管理中已展現顯著預後價值,但其預測性標誌物地位及臨床決策指導作用仍需前瞻性證據支持。技術進步與臨床驗證並進,有望重塑膀胱癌精准治療格局。